那日苏柳木刚安置好满屋的病患,正起身去屋外,打算再去看看医馆小童煎药煎得怎么样了。她还没迈过门槛,便与抱着小孩子,急匆匆赶来的林师硬生生打了个照面。
虽两人皆拿纱掩着口鼻,苏柳木怔了一瞬,便立刻从眉眼间认出了来者。可她没有多说一句多余的话,只有功夫伸手接过林师怀中高烧的孩子,马不停蹄地把了脉,看了口舌,又亲自安置了床铺。
病人太多了,苏柳木里里外外,没有歇息地一连忙了两个时辰,顾不上多说一句话。
待天色已经完完全全黑了下来,那孩子的烧终于退了下来,苏柳木也在忙碌中得了片刻喘息的功夫,她坐下来,解下面纱,灌了几口水,又将面纱重新戴整。
她看向林师,眼神里流露出了些许歉意,说出了两人照面后的第一句话,道:“让你也帮着我忙前忙后这么久,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了.....”
“哪有这样的话。”林师笑了笑,道,“此事职责不在你一人,我既然来了,这些便也是应该做的。”
“你的面纱有些薄了。”苏柳木从抽屉里又拿出来一截纱,递给林师,说道,“太危险。”
林师听话地加了一层纱,他望向院外,幽幽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不知何时才能好转。”
“快了。”苏柳木道,“眼下情况已经抑制住了,我估摸着等天气转冷,便差不多能启程回长安了。”
说到此,她突然噎了一下,随后看向林师,问道:“你要......随我们一同么?”
林师垂眸,片刻后摇了摇头。
屋内又有人喊了,苏柳木站起身来,迈步前,看向林师的眉眼间有些忧伤,劝道:“独行路途颠簸,总是会有人要挂心的。”
林师抬起头,笑着反问道:“廿将军可是挂心得紧?”
“他本是要一起来的,被我劝住了。”苏柳木没有再多言,顺着林师说起了自己,“要病我一人病,总不能两人一起倒下。”
喘息的时间过了,林师也站起身来,问苏柳木,道:“你并非身职太医署,本可以不来的。”
“你不是也来了么?”苏柳木后退两步,笑道,“十几年前,我母亲也曾往南下治患.....没办法,即使我不来,也总要有人来的,对罢?”
......
苏柳木说得不错,立秋时后、天气转凉时,情况果然有所好转,江道一带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林师救下的那个孩子挺了过来,拉着那伯伯的手同林师告别,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苏柳木随一行官员回长安复命,林师再往南去。
文人墨客多惦念江南,林师初下山时,便有意一去,而今他站在亭廊中,看面前河道有船夫撑杆而过。
船上几位穿着鲜艳襦裙的少女,摇着扇子,叽叽喳喳嬉闹着。
不一会,天上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眨眼间,亭廊檐下便形成一道雨帘。
岸边有琴声伴着歌声传来,其中夹杂着一句稚童的嗓音,说:“公子,买束花罢!”
林师看着那不是那么新鲜的花束,付了铜板,过了一会,那奏乐和歌的琴师又换了一曲,恰换到他想听的那首。
他便寻了处石凳坐下。
歌听到一半,又有人突然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林师回过头,一个瞧着年纪不大的少女,抱着卷轴,半弯腰,大胆地问道:“你真好看,我能给你画副画像么?”
林师没有婉拒的理由,看着她亮闪闪的眸子,便应了下来,他正要将手中有些打蔫的花放下,又听见那少女忙叫住他,道:“不要放,像刚刚那样,捧在怀里就好!”
那少女坐在另一侧,摊开空白的画卷,画卷已经被水汽腾得有些发潮了,她调了墨,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勾起来。
三曲过后,岸边的琴师收了琴,结束了今日的演奏,又宣传了一番说今夜江边有画舫巡游,以拉拢客人。
正巧那少女的画也画得差不多了,捧过来给林师展示,得到一番夸奖后又开心得要将画赠与他。林师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应允了她将画像留在画廊中展示,并答应得空会前去光顾。
月色袅袅,画舫倒映在江波之上,琴歌声起,有人在其间吟诗作对,好不热闹。
画舫中的热闹持续了两月有余,将那江南时最热的节气度了过去。只不过林师一直没有前去的打算€€€€直到临离开江南前,他约同往岭南的船夫因为家中有事耽搁了,来得迟了,他独自站在江边等,又不是很想回去,只见远处歌舞升平,自己身边夜色寂寥,心想闲着便也是闲着,不如前去寻个热闹。
掀开珠串帘,舫内满耳是酣酒斗诗的声音,端着瓷盘的舞姬笑着往林师手中塞了一盅酒,那酒散发着花香,闻上去不输岭南的醉花阴,林师端在手里,没有入口。
他跟着指引落了座,耳边除了对诗声,还有其他的讨论声,林师有意无意听了一耳朵,便捕捉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你这才到哪啊,你是没有见过京城那位何大人的诗......”
林师眉间一跳,环顾四周,试图去寻那说话之人,奈何四周人太多,话太杂,那声音很快便淹没在一众嘈杂之中,只能偶尔听见从四面流露出来的几声只言片语。
“......你是说那位新上任的......”
“......我听说啊,他......”
是褒是贬,林师听不真切。
不一会儿,琵琶声起,有舞姬登上鼓台,灯火渐暗,那嘈杂的议论声和吟诗作对声便渐渐沉寂了下来,台下众人皆凝神看向舞台之上,没有多余的心思分给闲话了。
林师离开时,画舫中的歌舞还未完。
船夫在码头等他,林师接过船夫递来的蓑衣和斗笠,听他说今夜可能有雨。
小船驶入航道,林师回望那座热闹的画舫变得愈来愈小,直到被夜色中的薄雾完全笼罩了去,他起身回到小船的篷内,闭眼小憩。
船夫同他搭话,道:“客官不像本地人呐,能出入那画舫的,不少都是达官显贵,怎的公子行路,选了我这一叶小舟?”
林师阖着眼,含笑道:“我不是达官,也并非显贵,只是初次来,久闻,凑个热闹罢了。”
“如何?”船夫憨厚一笑,问,“是不是和传闻一样,景美,人更美?”
林师随着他的问应了声:“嗯。”
还没等那船夫再找到话聊,林师已经和着夜色入了梦中,再睁眼时,朝霞已经映满了水面,远处是码头,已经有人赶着大早在湖边打鱼了。
船夫吆喝一声,说:“客官,咱到嘞€€€€!”
第86章 又春
再次途径长渊镇时,林师在客栈品完了剩下半盏醉花阴。
他至今也未知那陵南王因这醉花阴而久居岭南的传闻是从何处传来的,大约是哪处酒家冒着小心思打的招牌。
一路行,一路走,晌午时分,他驻足于逢州城内,最大的一处府邸。
他犹豫了良久,终于松开牵马的缰绳,走上去去,深吸一口气,抬手轻扣门扉。
过了许久,无人应答,直到林师觉得里面应是没有人,转身欲要离去时,那扇厚重的木门才终于被“吱呀€€€€”一声拉开。
开门的是一位老伯,左脚瞧上去有些跛,他看着林师欲要离开的背影,片刻,开口叫住他,问道:“公子来此,是要寻何人?”
林师到嘴边的话噎了一下,他没有明说自己的身份和来意,随意扯了个借口,说道:“午时炎热,我外出忘了带水壶,多有叨扰,恳请能否讨一碗水喝?”
那老伯沉默了少顷,没有多言,侧身迎他进门,指引着林师往院内走去。
昔日的陵南王府空荡荡的,除了这位跛脚的老伯,瞧不见有其他人影。
林师身为外客,虽心有好奇,却也不好多问。他接下递过来的杯,抿了一口,却还是忍不住,眨眨眼,犹豫着开口,问道:“……晚辈冒昧一问,我观此邸规模不凡,为何偌大的府上只有您一人?”
那老伯背着手,叹了口气,答道:“我之前是这儿的管事,府上的人都被陛下请去京城了,我在这待得时间久了,和这里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再者说了,我这腿脚也不利索,去了京城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帮不了什么,就干脆留在这了。”
他大概是一人独守此邸,许久没有外人来说过话了,倒是一点也没有对外客遮掩的意思,甚至从内室搬了把椅子,搁在院子中,请林师坐了下来,絮絮叨叨念起往事来。
“自从老爷打长安搬来岭南,原本这里也是很热闹的,我是看着小世子长大的,那小子说好听是活泼得很,常常诓了请来的夫子偷偷翻墙出去玩,还要我们帮着圆谎,老爷夫人追究起来,可苦了我们这帮下人。”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嘴角也情不自禁地微微上扬起来,还未等林师出言,他接着又“唉唉”两声,叹气,道:“夫人是我们岭南有名商贾家的大小姐,相貌甚至同那楼中舞姬相比,更要胜上三分。”
他又叹息道:“奈何红颜多薄命,夫人去得早,小世子还未长大,她便因病,撒手人寰了。”
林师双手捧着水杯,微微探身向前,侧目看向这老伯,听他接下来的故事。
那老伯又道:“后来王爷也去了,好在小世子也是十五六岁,是懂事的年纪了,对外头好奇,便满世界跑,也鲜少回这陵南王府了,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面,就留着我们一些个下人,看着大门日渐生锈罢了。”
一杯水喝完,那老伯的往事也唠完了,林师站起身来,对老伯道了谢,走至门口时,老伯突然叫住他,林师身形一顿,回过头来。
那老伯冲他挥挥手,说道:“你改日见了陛下,替我道声平安。”
林师弯起眉眼笑了瞬,也没有在意这位老伯是怎样察觉的,只是答道:“我会的。”
……
在岭南的时间要比他计划中的更久。
他行遍了岭南道各城,直到入冬。
南方的还不算太冷,春节前,叶语安又寻着他的来路找到了他,林师坐在桌前,桌上的小炉煨着一壶去湿气的茶,他拿着小蒲扇轻轻地扇,叶语安趴在客栈厢房的窗台前,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些百无聊赖。
林师右手支着头,打破了沉默,道:“等天暖和一些,我要回鹤鸣山了。”
叶语安“啊?”了一声,转过头来看向他,问:“是不是鬼市有什么动静了?”
她已经知道了师父蒋子道将鬼市的掌权交与林师的事,虽然这些年来鬼市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被掌控,蒋子道闭关以来也未再对鬼市有多过问,但如此规模的江湖市集交由手中,她还是免不了为师兄担忧。
“鬼市没有什么事。”林师浅笑了一下,解释道,“只是我这一年行路,有些乏了。”
“那……”叶语安有些踟蹰,她问,“那你以后,不会不打算下山了罢?”
“说不好…”林师思考了片刻,笑道,“也许哪壶酒又打动我了呢?”
叶语安一瞬间泄了气,但她也不好做强留,只好做出一副落寞的样子,良久她问:“若是九州四海内,有人一直在等你,你会不会回来?”
林师看着她,反问道:“我可值得何人去等?”
“怎的不值得……?”叶语安小声嘟囔了一句,“自然值得。”
新年伊始,叶语安同林师一直行到鹤鸣山脚下,林师多次劝阻,奈何她偏偏要跟着,时间久了,林师也就随她去了。
坐在山顶的那间小院中,安心之感忽然间包裹住心尖,林师长舒一口气,将屋里屋外清了灰,又将师父留下的那些典籍拿到院中,时间太久,有些受潮了,需要在日头好的时候晒晒。
叶语安是个闲不住的,待了不出两天便觉得无聊起来,跑去山下闲逛了,她倒也不跑远,隔三差五便会带点小玩意上来,有的时候也会去鬼市招摇过市地巡查一番,林师往往淡然一笑,也随她去了。
冬去春来,日头渐暖。
那日林师在院中,方打发了叶语安去鬼市巡查。他得了片刻清闲,思绪涌上心头,便研了磨,展了纸,正要提笔,忽然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渐起,伴着风过竹林稍的沙沙声,扰得人静不下心来。
知此地的人不多,形色匆匆的更少,叶语安又一向轻来轻去,林师撂下笔,站起身,打算一探来者为何人。
那脚步声近了、近了,直到林师听见有人轻扣篱门,那一瞬,他的心蓦地狂跳起来,手掌抚上把手时,竟有些潮湿。
拉开门,那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熟悉面容撞入视线,手中轻握的毛笔从掌心滑落,掉在了地上,落地时蹭过衣摆,落了好长一道墨迹。
刘景珉弯腰,拾起林师脚边的笔,眉眼弯弯一笑,递给他,说:“喏,笔掉了。”
作者有话说
终于!见面了!!(怒音
他俩不见面的日子我写得也好艰难,呜呜。
虽两人皆拿纱掩着口鼻,苏柳木怔了一瞬,便立刻从眉眼间认出了来者。可她没有多说一句多余的话,只有功夫伸手接过林师怀中高烧的孩子,马不停蹄地把了脉,看了口舌,又亲自安置了床铺。
病人太多了,苏柳木里里外外,没有歇息地一连忙了两个时辰,顾不上多说一句话。
待天色已经完完全全黑了下来,那孩子的烧终于退了下来,苏柳木也在忙碌中得了片刻喘息的功夫,她坐下来,解下面纱,灌了几口水,又将面纱重新戴整。
她看向林师,眼神里流露出了些许歉意,说出了两人照面后的第一句话,道:“让你也帮着我忙前忙后这么久,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了.....”
“哪有这样的话。”林师笑了笑,道,“此事职责不在你一人,我既然来了,这些便也是应该做的。”
“你的面纱有些薄了。”苏柳木从抽屉里又拿出来一截纱,递给林师,说道,“太危险。”
林师听话地加了一层纱,他望向院外,幽幽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不知何时才能好转。”
“快了。”苏柳木道,“眼下情况已经抑制住了,我估摸着等天气转冷,便差不多能启程回长安了。”
说到此,她突然噎了一下,随后看向林师,问道:“你要......随我们一同么?”
林师垂眸,片刻后摇了摇头。
屋内又有人喊了,苏柳木站起身来,迈步前,看向林师的眉眼间有些忧伤,劝道:“独行路途颠簸,总是会有人要挂心的。”
林师抬起头,笑着反问道:“廿将军可是挂心得紧?”
“他本是要一起来的,被我劝住了。”苏柳木没有再多言,顺着林师说起了自己,“要病我一人病,总不能两人一起倒下。”
喘息的时间过了,林师也站起身来,问苏柳木,道:“你并非身职太医署,本可以不来的。”
“你不是也来了么?”苏柳木后退两步,笑道,“十几年前,我母亲也曾往南下治患.....没办法,即使我不来,也总要有人来的,对罢?”
......
苏柳木说得不错,立秋时后、天气转凉时,情况果然有所好转,江道一带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林师救下的那个孩子挺了过来,拉着那伯伯的手同林师告别,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苏柳木随一行官员回长安复命,林师再往南去。
文人墨客多惦念江南,林师初下山时,便有意一去,而今他站在亭廊中,看面前河道有船夫撑杆而过。
船上几位穿着鲜艳襦裙的少女,摇着扇子,叽叽喳喳嬉闹着。
不一会,天上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眨眼间,亭廊檐下便形成一道雨帘。
岸边有琴声伴着歌声传来,其中夹杂着一句稚童的嗓音,说:“公子,买束花罢!”
林师看着那不是那么新鲜的花束,付了铜板,过了一会,那奏乐和歌的琴师又换了一曲,恰换到他想听的那首。
他便寻了处石凳坐下。
歌听到一半,又有人突然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林师回过头,一个瞧着年纪不大的少女,抱着卷轴,半弯腰,大胆地问道:“你真好看,我能给你画副画像么?”
林师没有婉拒的理由,看着她亮闪闪的眸子,便应了下来,他正要将手中有些打蔫的花放下,又听见那少女忙叫住他,道:“不要放,像刚刚那样,捧在怀里就好!”
那少女坐在另一侧,摊开空白的画卷,画卷已经被水汽腾得有些发潮了,她调了墨,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勾起来。
三曲过后,岸边的琴师收了琴,结束了今日的演奏,又宣传了一番说今夜江边有画舫巡游,以拉拢客人。
正巧那少女的画也画得差不多了,捧过来给林师展示,得到一番夸奖后又开心得要将画赠与他。林师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应允了她将画像留在画廊中展示,并答应得空会前去光顾。
月色袅袅,画舫倒映在江波之上,琴歌声起,有人在其间吟诗作对,好不热闹。
画舫中的热闹持续了两月有余,将那江南时最热的节气度了过去。只不过林师一直没有前去的打算€€€€直到临离开江南前,他约同往岭南的船夫因为家中有事耽搁了,来得迟了,他独自站在江边等,又不是很想回去,只见远处歌舞升平,自己身边夜色寂寥,心想闲着便也是闲着,不如前去寻个热闹。
掀开珠串帘,舫内满耳是酣酒斗诗的声音,端着瓷盘的舞姬笑着往林师手中塞了一盅酒,那酒散发着花香,闻上去不输岭南的醉花阴,林师端在手里,没有入口。
他跟着指引落了座,耳边除了对诗声,还有其他的讨论声,林师有意无意听了一耳朵,便捕捉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你这才到哪啊,你是没有见过京城那位何大人的诗......”
林师眉间一跳,环顾四周,试图去寻那说话之人,奈何四周人太多,话太杂,那声音很快便淹没在一众嘈杂之中,只能偶尔听见从四面流露出来的几声只言片语。
“......你是说那位新上任的......”
“......我听说啊,他......”
是褒是贬,林师听不真切。
不一会儿,琵琶声起,有舞姬登上鼓台,灯火渐暗,那嘈杂的议论声和吟诗作对声便渐渐沉寂了下来,台下众人皆凝神看向舞台之上,没有多余的心思分给闲话了。
林师离开时,画舫中的歌舞还未完。
船夫在码头等他,林师接过船夫递来的蓑衣和斗笠,听他说今夜可能有雨。
小船驶入航道,林师回望那座热闹的画舫变得愈来愈小,直到被夜色中的薄雾完全笼罩了去,他起身回到小船的篷内,闭眼小憩。
船夫同他搭话,道:“客官不像本地人呐,能出入那画舫的,不少都是达官显贵,怎的公子行路,选了我这一叶小舟?”
林师阖着眼,含笑道:“我不是达官,也并非显贵,只是初次来,久闻,凑个热闹罢了。”
“如何?”船夫憨厚一笑,问,“是不是和传闻一样,景美,人更美?”
林师随着他的问应了声:“嗯。”
还没等那船夫再找到话聊,林师已经和着夜色入了梦中,再睁眼时,朝霞已经映满了水面,远处是码头,已经有人赶着大早在湖边打鱼了。
船夫吆喝一声,说:“客官,咱到嘞€€€€!”
第86章 又春
再次途径长渊镇时,林师在客栈品完了剩下半盏醉花阴。
他至今也未知那陵南王因这醉花阴而久居岭南的传闻是从何处传来的,大约是哪处酒家冒着小心思打的招牌。
一路行,一路走,晌午时分,他驻足于逢州城内,最大的一处府邸。
他犹豫了良久,终于松开牵马的缰绳,走上去去,深吸一口气,抬手轻扣门扉。
过了许久,无人应答,直到林师觉得里面应是没有人,转身欲要离去时,那扇厚重的木门才终于被“吱呀€€€€”一声拉开。
开门的是一位老伯,左脚瞧上去有些跛,他看着林师欲要离开的背影,片刻,开口叫住他,问道:“公子来此,是要寻何人?”
林师到嘴边的话噎了一下,他没有明说自己的身份和来意,随意扯了个借口,说道:“午时炎热,我外出忘了带水壶,多有叨扰,恳请能否讨一碗水喝?”
那老伯沉默了少顷,没有多言,侧身迎他进门,指引着林师往院内走去。
昔日的陵南王府空荡荡的,除了这位跛脚的老伯,瞧不见有其他人影。
林师身为外客,虽心有好奇,却也不好多问。他接下递过来的杯,抿了一口,却还是忍不住,眨眨眼,犹豫着开口,问道:“……晚辈冒昧一问,我观此邸规模不凡,为何偌大的府上只有您一人?”
那老伯背着手,叹了口气,答道:“我之前是这儿的管事,府上的人都被陛下请去京城了,我在这待得时间久了,和这里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再者说了,我这腿脚也不利索,去了京城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帮不了什么,就干脆留在这了。”
他大概是一人独守此邸,许久没有外人来说过话了,倒是一点也没有对外客遮掩的意思,甚至从内室搬了把椅子,搁在院子中,请林师坐了下来,絮絮叨叨念起往事来。
“自从老爷打长安搬来岭南,原本这里也是很热闹的,我是看着小世子长大的,那小子说好听是活泼得很,常常诓了请来的夫子偷偷翻墙出去玩,还要我们帮着圆谎,老爷夫人追究起来,可苦了我们这帮下人。”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嘴角也情不自禁地微微上扬起来,还未等林师出言,他接着又“唉唉”两声,叹气,道:“夫人是我们岭南有名商贾家的大小姐,相貌甚至同那楼中舞姬相比,更要胜上三分。”
他又叹息道:“奈何红颜多薄命,夫人去得早,小世子还未长大,她便因病,撒手人寰了。”
林师双手捧着水杯,微微探身向前,侧目看向这老伯,听他接下来的故事。
那老伯又道:“后来王爷也去了,好在小世子也是十五六岁,是懂事的年纪了,对外头好奇,便满世界跑,也鲜少回这陵南王府了,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面,就留着我们一些个下人,看着大门日渐生锈罢了。”
一杯水喝完,那老伯的往事也唠完了,林师站起身来,对老伯道了谢,走至门口时,老伯突然叫住他,林师身形一顿,回过头来。
那老伯冲他挥挥手,说道:“你改日见了陛下,替我道声平安。”
林师弯起眉眼笑了瞬,也没有在意这位老伯是怎样察觉的,只是答道:“我会的。”
……
在岭南的时间要比他计划中的更久。
他行遍了岭南道各城,直到入冬。
南方的还不算太冷,春节前,叶语安又寻着他的来路找到了他,林师坐在桌前,桌上的小炉煨着一壶去湿气的茶,他拿着小蒲扇轻轻地扇,叶语安趴在客栈厢房的窗台前,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些百无聊赖。
林师右手支着头,打破了沉默,道:“等天暖和一些,我要回鹤鸣山了。”
叶语安“啊?”了一声,转过头来看向他,问:“是不是鬼市有什么动静了?”
她已经知道了师父蒋子道将鬼市的掌权交与林师的事,虽然这些年来鬼市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被掌控,蒋子道闭关以来也未再对鬼市有多过问,但如此规模的江湖市集交由手中,她还是免不了为师兄担忧。
“鬼市没有什么事。”林师浅笑了一下,解释道,“只是我这一年行路,有些乏了。”
“那……”叶语安有些踟蹰,她问,“那你以后,不会不打算下山了罢?”
“说不好…”林师思考了片刻,笑道,“也许哪壶酒又打动我了呢?”
叶语安一瞬间泄了气,但她也不好做强留,只好做出一副落寞的样子,良久她问:“若是九州四海内,有人一直在等你,你会不会回来?”
林师看着她,反问道:“我可值得何人去等?”
“怎的不值得……?”叶语安小声嘟囔了一句,“自然值得。”
新年伊始,叶语安同林师一直行到鹤鸣山脚下,林师多次劝阻,奈何她偏偏要跟着,时间久了,林师也就随她去了。
坐在山顶的那间小院中,安心之感忽然间包裹住心尖,林师长舒一口气,将屋里屋外清了灰,又将师父留下的那些典籍拿到院中,时间太久,有些受潮了,需要在日头好的时候晒晒。
叶语安是个闲不住的,待了不出两天便觉得无聊起来,跑去山下闲逛了,她倒也不跑远,隔三差五便会带点小玩意上来,有的时候也会去鬼市招摇过市地巡查一番,林师往往淡然一笑,也随她去了。
冬去春来,日头渐暖。
那日林师在院中,方打发了叶语安去鬼市巡查。他得了片刻清闲,思绪涌上心头,便研了磨,展了纸,正要提笔,忽然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渐起,伴着风过竹林稍的沙沙声,扰得人静不下心来。
知此地的人不多,形色匆匆的更少,叶语安又一向轻来轻去,林师撂下笔,站起身,打算一探来者为何人。
那脚步声近了、近了,直到林师听见有人轻扣篱门,那一瞬,他的心蓦地狂跳起来,手掌抚上把手时,竟有些潮湿。
拉开门,那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熟悉面容撞入视线,手中轻握的毛笔从掌心滑落,掉在了地上,落地时蹭过衣摆,落了好长一道墨迹。
刘景珉弯腰,拾起林师脚边的笔,眉眼弯弯一笑,递给他,说:“喏,笔掉了。”
作者有话说
终于!见面了!!(怒音
他俩不见面的日子我写得也好艰难,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