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连连点头附和道:“我从没见过大将军发过这么大的火。”
另一士兵接口道:“他们敢在军粮里掺砂石,要是等到上了战场才发现,那丢的可就是咱们的命了。”
自那日宴席回来,数名豪绅被杀的消息满城传遍。陆随亲自坐镇,不到十日清查累积了七八年的坏账假账,失职官员无一例外受罚,轻则革职,重则抄家处斩。
“听说这件事情是那楚大夫发现的。”一个年轻的小兵好奇地问道。
“楚大夫?”有人反问,“只听说他医术了得,竟然还会查账?”
论起医术,并非楚荆谦虚,他实在称不上“了得”二字。论疑难杂症,还属徐大夫在行。全是因为营中多为刀剑外伤,楚荆又为人心细,对待病人极为耐心,练得熟了,比起脾气略大的徐大夫风评极佳,这才得了个不配位的称号。
以前听他们这么吹嘘自己,楚荆还总解释一遍,可终归是说话不便,后来就随他们说去了。
“岂止如此。”一个小兵消息灵通,立刻接过话头,“楚大夫是在查那些乡绅侵吞田地产的账簿时,偶然发现了军粮被掺砂石的线索。他顺藤摸瓜,一路查到了内部勾结盗粮的人。大将军能这么快查明真相,楚大夫功不可没。”
“这楚大夫可真厉害,又能医病,又会算账,还能查案。大将军是从哪儿找来了这么个人物?”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说来听听?”
“你知不知道大将军已经成亲了?”小兵眼看四下没其他人,小声说起八卦来。
其余二人目瞪口呆,异口同声:“大将军成亲了?!!”
“嘘!小点声。”
“何时成的亲,这么大的事情,怎么没听说过?”
那小兵当晚可是跟着陆随亲临宴席,虽然站在门外守着,里头的动静也听得分明。回忆清清楚楚,他说:“大将军亲口说‘家妻’聪慧,擅长查案。”
一人挠挠头,灵光一闪,说:“你的意思是,楚大夫是大将军的妻子!”
肩膀当即被锤了一圈,随即被人反驳,“啧,你这什么榆木脑袋!楚大夫是男的!你当大将军是断袖呢!?”
“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们可别外传啊,”他神神秘秘,还带着点看透一切的自豪,“咱们将军夫人是在京城当官的前大理寺卿,楚荆。”
两人同时白了他一眼,说:“你这更不靠谱。”理由如下:
“那个姓楚的大理寺卿是男的。”
“那个姓楚的大理寺卿与镇北将军是死敌。”
营里的弟兄们都知道陆随入京以后,跟楚荆极不对付,简而言之是互相都想弄死对方的关系。
“此言差矣,”他解释道,“之前只身潜入北狄给了敌军假消息,导致北狄撤退,救了将军一命的人就是楚荆。”
这话倒是不假,营中都传遍了,那两人还是不信,说:“可他……怎么说也是个男的啊。”
他言辞凿凿:“你们有所不知,楚荆其实是为了入朝为官,女扮男装罢了。楚亦安就是楚荆的弟弟,从小耳濡目染,所以才有这查案的才能。”
两人笑道:“你这真是话本看多了。 ”
“叫你别总搜集大将军的民间小传看,这故事编的连狗都不信。”
“哈哈哈哈哈……你还不如说将军就是断袖,楚亦安就是楚荆本人呢。”
楚荆补上一点灯油,把窗户推开了一道缝隙。
烛火摇晃了下,冷风灌入书房,楚荆揉了揉疲乏的眼睛,感觉清醒了些。
桌前堆满了纸张,丈量的田地、清点的人丁、补缴的钱粮,以及数年上报的账目,都由楚荆一一计算核对。一头乱麻的数目被他有条不紊地归整好,不分昼夜,终于在天亮之前落下最后一笔。
灯火早已燃尽,窗外已经泛起天光,楚荆长舒一口气,把账簿合上,趴在桌上敲敲酸痛的肩膀。
敲了第二下,楚荆已经沉沉睡去。
这一觉睡得极沉,直到有人进来也丝毫未察觉。
睡得正迷糊,楚荆终于感觉有人把自己抱起,身下不是冷硬的木桌,应该是垫着褥子。楚荆习惯侧着身睡,陆随体温偏高,身前贴着他总显消瘦的后背,将他搂在怀中。
连呼吸声也是格外熟悉的,楚荆本能地侧过脸蹭了蹭他的,然后安心睡去。
醒来已经日上三竿,竟然第一次是楚荆先醒的。
窗没有关紧,日光透过缝隙把屋内照得敞亮,却并不刺眼。
楚荆醒来时,发现眼前蒙了层纱。拨开白纱一看,剩下的还在陆随手里绕了两圈。
陆随抱着他睡着了,昨夜两人都疲惫到了极点,战甲草草扔在地上,没有宽衣,也并未回房,就着书房的小榻和衣而睡了。
也许是陆随醒来过,怕楚荆被刺眼的光惊醒,便随手扯了身后帘子那层白纱,草草盖在两人头上了。
白纱上有一处还灰扑扑的,分不清是楚荆沾在手上的墨,还是陆随身上的灰尘。
倒是十分不拘小节。
楚荆无声地看着他笑了,这段日子两人并不常见面,一个不分白天黑夜地查账清点,另一个则在战营分身乏术,已经不知熬了几天几夜。
即便如此,陆随的警惕性还是很高,楚荆刚抚上他的脸,陆随已经睁开眼醒来了。
“吵醒你。”楚荆收回手,刚要起身。
陆随拉过他的手不放,眷恋地在手心蹭着,道:“那让我再抱你一会儿。”
桌上的账簿记录字迹清隽工整,每一笔都条理清晰。那些地主乡绅本以为陆随那日只是嘴上吓唬他们,没想到真敢当场就把人杀了,见他动真格了,第二日就老老实实补缴了欠款。
最终清点出来,三年的量,共补缴白银五十万两。
眼下备战今冬的军费是充足了,楚荆却能看出陆随近日总是忧心忡忡。
“你可知李员外咳€€€€”
楚荆说得急了,忍不住咳了几声,嗓子隐隐刺痛。
“慢些,喝口水。”
“可知李员外是什么人?”
这些人的身家底细陆随清楚得很,李员外在此地嚣张跋扈,跟朝廷的那位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脱不了干系。
陆随答道:“王礼的亲家,我知道。”
李员外连同数名乡绅被斩的消息早就传回了长安,无疑又是一片弹劾之声。
陆随嗤笑道:“这帮朝廷大员应当是吵架吵累了,现在我成了眼中钉,有说要捉拿我归案的,也有说革我的军职的,连死法都替我想好了。”
“李锡呢?”
“并无表示。”
楚荆早觉怪异,李锡最重视军粮,依他多疑的性格,不可能放任陆随行屯田之事,更是数十万军饷。
陆随冷笑道:“一群隔岸观火的废物,不管他使的什么阴谋诡计,军饷已经拖不得。”
楚荆敏锐察觉到他话中之意,问:“是北狄?”
陆随点头,拿出密探来信。
[扎亚台已出狱复职。]联军战败后,北狄一段时间没有动静,准格尔部归顺不久,本就蠢蠢欲动,半月前北狄突然出手,斩杀了准格尔部叛军头领。
本以为北狄会囤积粮草,休战至少半年,没想到自此边境便时常遭受北狄骚扰,有时是夜袭,有时又光天化日,挑衅过后便立即撤退,行踪不定。
陆随生疑,施了个计策,才打探出扎亚台出狱的消息。
“扎亚台瞎了只眼,还能领兵,真是小看他了。”陆随拳头紧握,像要把密信碾碎,“既然北狄贼心不死,扎亚台的项上人头,我西北军是要定了。”
第83章 边军内调
温启国已在御书房外站了一日,为了求见李锡。
更深露重,房内的灯火已经熄灭,整座皇宫死寂无声。
胡公公手持一盏昏黄的灯笼,再次前来劝回。
“温尚书,夜深了,陛下已经安寝,您还是请回吧。”胡公公的声音在寂静的宫墙间回荡,带着几分无奈。
温启国置若罔闻,他紧紧盯那扇紧闭的御书房大门,仿佛能窥见躲藏在门后的人。他跪地行礼道:“老臣有要事求见陛下,边军内调之事务必慎重!”
胡公公已经愁得眉头皱成一团,皇命难违,他只能为难地摇头:“你的折子陛下已经看过了,陛下自有决断,温尚书早日回去吧。”
“边兵弱则夷狄为患。”温启国对着漆黑的书房高声道,“北狄与乌拉汗对边境多年虎视眈眈,此时内调边军至长安,边关城防空虚,无异于将我大昭的国门敞开给外敌。尤其是北狄两次进攻为果,但主力并未受损,我军却有大批将领投向敌军,一旦边军有调动,他们必定立刻进攻。”
巡夜的太监也听到这不小的动静,纷纷侧目。
这话是说给李锡听的。
今日早朝前,众臣昏昏欲睡,站在最前排的两位就已经吵了起来。
温启国与王礼据理力争,在百官面前不顾礼仪,指着他的鼻子骂架,已然撕破了脸。
荆州之役,京军主力几近覆灭,元气大伤。北狄突袭长安那一战导致京城守备雪上加霜,余下都是伤病残将,起义军迟迟未灭,发展至今人数已达数十万,有向北进军之势,长安城内人心惶惶。
王礼上书提到西北军骁勇善战,提议部分边军与京军对调,让边军入京保卫京畿,同时训练京军戍边,补充兵力,一举两得。
“边关安危重于泰山!”
温启国一把年纪,险些动起手来,他骂道:“北狄多年从未停止进攻陇西,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如今更是视西北军为仇敌。先不说边军内调消耗军资极大,一旦有调动的消息,北狄会立即出兵。若陇西失守,不仅是长安,整个大昭都岌岌可危!”
王礼早预料到会遭反对,他反驳道:“陇西天然占据险要之地,易守难攻,眼下更危急的是起义军的战火就要烧到长安,到那时长安失陷,边军还有谁会再听朝廷调拨,岂不一样天下大乱?”
两拨人各持己见,吵得朝堂像早市一样热闹,李锡却迟迟未现,直到胡公公赶来,宣布朝会取消,众人才散去。
温启国猜到了圣意,他从早站到晚上,滴水未进,只为了求见。
闻言,温启国身体猛地一颤,仿佛被重锤击中。他沉默良久,然后缓缓摘下官帽抱在手中,站了一日的双腿终于觉得酸软麻木,年迈的老臣只是一瘸一拐地,愣愣转身出宫。
夜风带着几分寒意,只有一人空旷的宫道慢慢走着,口中喃喃道:“天要亡我大昭啊……”
西北营内灯火通明,无人入睡。
天还未亮,粮草辎重已经列队整齐,长安路途翻山越岭,算得上遥远,士兵们忙碌地整理着行囊,待天一亮就要拔营出发。
在营地的边缘,几个小兵围坐着检查行军的刀剑,身影在火光孤独地跳跃。
一人低声打破了沉默:“你们说为什么朝廷会突然下令边军内调?”
身材瘦削的士兵摇了摇头:“我听说那些京军打仗都不行,长安都被北狄围攻了好几回了,京军没一次打赢的。”
“说来说去,还不是皇帝怕死呗。要是长安被攻陷,皇宫里第一个被杀的就是他了,所以才要派我们这些边军调去保护他。”小声嘀咕的人也在角落坐着,声音虽然小,但语气中却带着几分不满。
看着最为年轻的小兵,他眼神警惕地四下看了看,连忙摆了摆手:“嘘!小声点。妄议陛下可是要砍头的,小心点,可别被人听见了。”
另一士兵接口道:“他们敢在军粮里掺砂石,要是等到上了战场才发现,那丢的可就是咱们的命了。”
自那日宴席回来,数名豪绅被杀的消息满城传遍。陆随亲自坐镇,不到十日清查累积了七八年的坏账假账,失职官员无一例外受罚,轻则革职,重则抄家处斩。
“听说这件事情是那楚大夫发现的。”一个年轻的小兵好奇地问道。
“楚大夫?”有人反问,“只听说他医术了得,竟然还会查账?”
论起医术,并非楚荆谦虚,他实在称不上“了得”二字。论疑难杂症,还属徐大夫在行。全是因为营中多为刀剑外伤,楚荆又为人心细,对待病人极为耐心,练得熟了,比起脾气略大的徐大夫风评极佳,这才得了个不配位的称号。
以前听他们这么吹嘘自己,楚荆还总解释一遍,可终归是说话不便,后来就随他们说去了。
“岂止如此。”一个小兵消息灵通,立刻接过话头,“楚大夫是在查那些乡绅侵吞田地产的账簿时,偶然发现了军粮被掺砂石的线索。他顺藤摸瓜,一路查到了内部勾结盗粮的人。大将军能这么快查明真相,楚大夫功不可没。”
“这楚大夫可真厉害,又能医病,又会算账,还能查案。大将军是从哪儿找来了这么个人物?”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说来听听?”
“你知不知道大将军已经成亲了?”小兵眼看四下没其他人,小声说起八卦来。
其余二人目瞪口呆,异口同声:“大将军成亲了?!!”
“嘘!小点声。”
“何时成的亲,这么大的事情,怎么没听说过?”
那小兵当晚可是跟着陆随亲临宴席,虽然站在门外守着,里头的动静也听得分明。回忆清清楚楚,他说:“大将军亲口说‘家妻’聪慧,擅长查案。”
一人挠挠头,灵光一闪,说:“你的意思是,楚大夫是大将军的妻子!”
肩膀当即被锤了一圈,随即被人反驳,“啧,你这什么榆木脑袋!楚大夫是男的!你当大将军是断袖呢!?”
“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们可别外传啊,”他神神秘秘,还带着点看透一切的自豪,“咱们将军夫人是在京城当官的前大理寺卿,楚荆。”
两人同时白了他一眼,说:“你这更不靠谱。”理由如下:
“那个姓楚的大理寺卿是男的。”
“那个姓楚的大理寺卿与镇北将军是死敌。”
营里的弟兄们都知道陆随入京以后,跟楚荆极不对付,简而言之是互相都想弄死对方的关系。
“此言差矣,”他解释道,“之前只身潜入北狄给了敌军假消息,导致北狄撤退,救了将军一命的人就是楚荆。”
这话倒是不假,营中都传遍了,那两人还是不信,说:“可他……怎么说也是个男的啊。”
他言辞凿凿:“你们有所不知,楚荆其实是为了入朝为官,女扮男装罢了。楚亦安就是楚荆的弟弟,从小耳濡目染,所以才有这查案的才能。”
两人笑道:“你这真是话本看多了。 ”
“叫你别总搜集大将军的民间小传看,这故事编的连狗都不信。”
“哈哈哈哈哈……你还不如说将军就是断袖,楚亦安就是楚荆本人呢。”
楚荆补上一点灯油,把窗户推开了一道缝隙。
烛火摇晃了下,冷风灌入书房,楚荆揉了揉疲乏的眼睛,感觉清醒了些。
桌前堆满了纸张,丈量的田地、清点的人丁、补缴的钱粮,以及数年上报的账目,都由楚荆一一计算核对。一头乱麻的数目被他有条不紊地归整好,不分昼夜,终于在天亮之前落下最后一笔。
灯火早已燃尽,窗外已经泛起天光,楚荆长舒一口气,把账簿合上,趴在桌上敲敲酸痛的肩膀。
敲了第二下,楚荆已经沉沉睡去。
这一觉睡得极沉,直到有人进来也丝毫未察觉。
睡得正迷糊,楚荆终于感觉有人把自己抱起,身下不是冷硬的木桌,应该是垫着褥子。楚荆习惯侧着身睡,陆随体温偏高,身前贴着他总显消瘦的后背,将他搂在怀中。
连呼吸声也是格外熟悉的,楚荆本能地侧过脸蹭了蹭他的,然后安心睡去。
醒来已经日上三竿,竟然第一次是楚荆先醒的。
窗没有关紧,日光透过缝隙把屋内照得敞亮,却并不刺眼。
楚荆醒来时,发现眼前蒙了层纱。拨开白纱一看,剩下的还在陆随手里绕了两圈。
陆随抱着他睡着了,昨夜两人都疲惫到了极点,战甲草草扔在地上,没有宽衣,也并未回房,就着书房的小榻和衣而睡了。
也许是陆随醒来过,怕楚荆被刺眼的光惊醒,便随手扯了身后帘子那层白纱,草草盖在两人头上了。
白纱上有一处还灰扑扑的,分不清是楚荆沾在手上的墨,还是陆随身上的灰尘。
倒是十分不拘小节。
楚荆无声地看着他笑了,这段日子两人并不常见面,一个不分白天黑夜地查账清点,另一个则在战营分身乏术,已经不知熬了几天几夜。
即便如此,陆随的警惕性还是很高,楚荆刚抚上他的脸,陆随已经睁开眼醒来了。
“吵醒你。”楚荆收回手,刚要起身。
陆随拉过他的手不放,眷恋地在手心蹭着,道:“那让我再抱你一会儿。”
桌上的账簿记录字迹清隽工整,每一笔都条理清晰。那些地主乡绅本以为陆随那日只是嘴上吓唬他们,没想到真敢当场就把人杀了,见他动真格了,第二日就老老实实补缴了欠款。
最终清点出来,三年的量,共补缴白银五十万两。
眼下备战今冬的军费是充足了,楚荆却能看出陆随近日总是忧心忡忡。
“你可知李员外咳€€€€”
楚荆说得急了,忍不住咳了几声,嗓子隐隐刺痛。
“慢些,喝口水。”
“可知李员外是什么人?”
这些人的身家底细陆随清楚得很,李员外在此地嚣张跋扈,跟朝廷的那位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脱不了干系。
陆随答道:“王礼的亲家,我知道。”
李员外连同数名乡绅被斩的消息早就传回了长安,无疑又是一片弹劾之声。
陆随嗤笑道:“这帮朝廷大员应当是吵架吵累了,现在我成了眼中钉,有说要捉拿我归案的,也有说革我的军职的,连死法都替我想好了。”
“李锡呢?”
“并无表示。”
楚荆早觉怪异,李锡最重视军粮,依他多疑的性格,不可能放任陆随行屯田之事,更是数十万军饷。
陆随冷笑道:“一群隔岸观火的废物,不管他使的什么阴谋诡计,军饷已经拖不得。”
楚荆敏锐察觉到他话中之意,问:“是北狄?”
陆随点头,拿出密探来信。
[扎亚台已出狱复职。]联军战败后,北狄一段时间没有动静,准格尔部归顺不久,本就蠢蠢欲动,半月前北狄突然出手,斩杀了准格尔部叛军头领。
本以为北狄会囤积粮草,休战至少半年,没想到自此边境便时常遭受北狄骚扰,有时是夜袭,有时又光天化日,挑衅过后便立即撤退,行踪不定。
陆随生疑,施了个计策,才打探出扎亚台出狱的消息。
“扎亚台瞎了只眼,还能领兵,真是小看他了。”陆随拳头紧握,像要把密信碾碎,“既然北狄贼心不死,扎亚台的项上人头,我西北军是要定了。”
第83章 边军内调
温启国已在御书房外站了一日,为了求见李锡。
更深露重,房内的灯火已经熄灭,整座皇宫死寂无声。
胡公公手持一盏昏黄的灯笼,再次前来劝回。
“温尚书,夜深了,陛下已经安寝,您还是请回吧。”胡公公的声音在寂静的宫墙间回荡,带着几分无奈。
温启国置若罔闻,他紧紧盯那扇紧闭的御书房大门,仿佛能窥见躲藏在门后的人。他跪地行礼道:“老臣有要事求见陛下,边军内调之事务必慎重!”
胡公公已经愁得眉头皱成一团,皇命难违,他只能为难地摇头:“你的折子陛下已经看过了,陛下自有决断,温尚书早日回去吧。”
“边兵弱则夷狄为患。”温启国对着漆黑的书房高声道,“北狄与乌拉汗对边境多年虎视眈眈,此时内调边军至长安,边关城防空虚,无异于将我大昭的国门敞开给外敌。尤其是北狄两次进攻为果,但主力并未受损,我军却有大批将领投向敌军,一旦边军有调动,他们必定立刻进攻。”
巡夜的太监也听到这不小的动静,纷纷侧目。
这话是说给李锡听的。
今日早朝前,众臣昏昏欲睡,站在最前排的两位就已经吵了起来。
温启国与王礼据理力争,在百官面前不顾礼仪,指着他的鼻子骂架,已然撕破了脸。
荆州之役,京军主力几近覆灭,元气大伤。北狄突袭长安那一战导致京城守备雪上加霜,余下都是伤病残将,起义军迟迟未灭,发展至今人数已达数十万,有向北进军之势,长安城内人心惶惶。
王礼上书提到西北军骁勇善战,提议部分边军与京军对调,让边军入京保卫京畿,同时训练京军戍边,补充兵力,一举两得。
“边关安危重于泰山!”
温启国一把年纪,险些动起手来,他骂道:“北狄多年从未停止进攻陇西,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如今更是视西北军为仇敌。先不说边军内调消耗军资极大,一旦有调动的消息,北狄会立即出兵。若陇西失守,不仅是长安,整个大昭都岌岌可危!”
王礼早预料到会遭反对,他反驳道:“陇西天然占据险要之地,易守难攻,眼下更危急的是起义军的战火就要烧到长安,到那时长安失陷,边军还有谁会再听朝廷调拨,岂不一样天下大乱?”
两拨人各持己见,吵得朝堂像早市一样热闹,李锡却迟迟未现,直到胡公公赶来,宣布朝会取消,众人才散去。
温启国猜到了圣意,他从早站到晚上,滴水未进,只为了求见。
闻言,温启国身体猛地一颤,仿佛被重锤击中。他沉默良久,然后缓缓摘下官帽抱在手中,站了一日的双腿终于觉得酸软麻木,年迈的老臣只是一瘸一拐地,愣愣转身出宫。
夜风带着几分寒意,只有一人空旷的宫道慢慢走着,口中喃喃道:“天要亡我大昭啊……”
西北营内灯火通明,无人入睡。
天还未亮,粮草辎重已经列队整齐,长安路途翻山越岭,算得上遥远,士兵们忙碌地整理着行囊,待天一亮就要拔营出发。
在营地的边缘,几个小兵围坐着检查行军的刀剑,身影在火光孤独地跳跃。
一人低声打破了沉默:“你们说为什么朝廷会突然下令边军内调?”
身材瘦削的士兵摇了摇头:“我听说那些京军打仗都不行,长安都被北狄围攻了好几回了,京军没一次打赢的。”
“说来说去,还不是皇帝怕死呗。要是长安被攻陷,皇宫里第一个被杀的就是他了,所以才要派我们这些边军调去保护他。”小声嘀咕的人也在角落坐着,声音虽然小,但语气中却带着几分不满。
看着最为年轻的小兵,他眼神警惕地四下看了看,连忙摆了摆手:“嘘!小声点。妄议陛下可是要砍头的,小心点,可别被人听见了。”